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管理 > 如何进行有效阅读

如何进行有效阅读

2014年09月29日 09:31:43 访问量:241 作者:张贵才

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,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一大关键因素,是教师、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。阅读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、提高审美意识。阅读本身是充满情趣与快乐的,可是出于应试教育的需求,许多教师以阅读训练代替了原本的阅读,无情剥夺了学生的这种趣味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摧残。

面对此种情况,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本身的乐趣,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和语文素养呢?我们不妨用以下方法进行尝试:

一、善用资源。

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内资源,也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。因为生活中处处由语文。

1、课内资源。虽然教材不是全部教学资源,但是其本身却是良好的阅读资源。教材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文章和优美的段落,对于学生的写作及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,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语文功底。可是如果学生自己去欣赏去体会,那么对文章的理解肯定是蜻蜓点水,无法深入。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融入到学生中来,精心选择切入点。对于文章,教师首先要去探究,使这篇课文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。抓住重难点、抓住写作方法、抓住优美的部分,让学生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,也能学到大量的知识。

2、课外资源。教师也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。课外资源无处不在,语文学科就是这样,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。如:报纸、社区内的宣传栏、各个村部的黑板报、马路边的广告、某处开业时的致辞等都可以学习语文。所以教师要注意迁移,把语文教学外延,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,随时对比,使学生自己深入体会。

二、方法多样。

    我们应当批判“满堂问”的阅读教学。虽然课堂上的对话是围绕对话展开,但是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没有价值。不妨让先学生自己读自己问,实在读不下去也问不下去的时候,教师再来问。

1、学生自己读。阅读的方法有很多,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默读的习惯,那有些课文我们就可以采用默读,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;有些经典课文就需要学生精读,要不厌其烦反复地读,这样才能感悟出文章的精髓所在;课外一些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浏览读或粗读,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,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。但无论怎样读,学生都应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。

2、学生自己问。学生要边读边理解,边理解边问。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出来的。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边读边问,两种思想汇在一起也许就能撞出智慧的火花来。长此以往,学生就养成了一种习惯,那么他的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增强。

3、教师问。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,在学生自己理解了一番之后,就该我们教师上场了。教师的上场不是权威式的上场,而是平等中的首席。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发现的问题,也可以补充学生有纰漏的问题;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问题,也可以直接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问题。要多鼓励少说教。使学生没有心理压力。

三、以情动人。

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教师的真情来感化学生。也就是说,学生要与作品产生共鸣,教师要和学生在思想上及精神上产生共鸣。

1、以文学作品来感化学生。在文学作品中,一些文学形象很容易让学生与其同哭同笑,他们会深深地感染学生甚至感化学生,他们会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思想;作品中的意境,无论是诗情画意还是落寞伤感,都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愫。激发起他们无穷的想象力。这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阅读兴趣,也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。

2、以教师的真情来感化学生。在阅读中,学生受年龄的限制、阅读经验的影响以及思维能力的影响,可能会产生阅读障碍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、情感体验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,以此来感染学生。如果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,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,师生之间就会实现知识和情感的融合。

四、综合学习。

课程标准很重视综合性学习。开展综合性学习,可以利用各科知识技能,使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、用语文,比如说:做记录、写文章、做板报、吟诗作赋等等。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,增长学生的才干。

语文阅读教学,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。我相信,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,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的。

编辑:张贵才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代县教育科技局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代县频道
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 代县东大街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